41年侦察员找到个乞丐,兜里装满小米,杨成武急令:将他就地正法
熟悉历史的朋友们或许知道,在抗战时期,我们八路军战士们,在熟悉地形、了解地形的优势下,打了不少漂亮仗。
正应了那句话所说的“天时地利人和”,老天爷庇佑这支正义的队伍,将军和士兵们也热爱脚下的土地,更重要的是,老百姓们爱戴这样的仁义之师。
但在百团大战期间,却少有的出现了反常情况,那就是,本应对地形陌生的日本队伍,却像甩不掉的牛皮糖一样,不论八路军战士怎样走险路、走弯路,也甩不开紧跟在屁股后边的日军。
正当大家摸不着头脑的时候,带队将领杨成武却从一名乞丐的口袋里发现了猫腻….
插遍红旗的华北地区
1940年,日军对于华北地区开展“囚笼政策”,也就是通过对于铁路、公路的限制和封锁,进而在各个交通节点设置碉堡,将整个华北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上。
控制了交通,就能控制人员流动和物资运输,在日军眼中,只要能够封锁华北地区,就能把它作为自己的大本营,从而向南方继续入侵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八路军为了粉碎日军的阴谋,在同一年的八月份,我军发动百团大战,向多条主要铁路线进攻,并且积极发动了群众和游击队民兵。
百团大战的战果辉煌,不仅破坏了日本人自以为占领的交通线,更是打掉了无数碉堡,成功地将这些钉子一根根拔去。
少了这些眼睛,八路军的行动也更加顺畅自如。
但也正是因为这次战役的迅速和高效,让日本人认识到了八路军的真实水平,更是看到了中国作为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国,即使他们能够在正面战场入侵土地,但总是顾头不顾尾,占据了前方,后方却始终顾不到。
这样顾此失彼的结果,让日军高层感到愤怒,于是便安排冈村宁次到华北地区指挥针对八路军的扫荡活动。
冈村宁次,曾经参加过日俄战争和一战,更是长期研究中国情报,在军阀混战时期,还曾在孙传芳那里担任军事顾问。
可以说,日军安排冈村宁次来作为此次华北活动的最高司令官,就是看中了他是一个对于中国国情和战争各方情报十分明晰的人。
起初,冈村宁次对于这次任命十分自信,在他看来,日军装备先进,平日里的训练也十分频繁,这样的队伍是足以对付以打游击战出名的八路军的。
同时,冈村宁次更是认为八路军装备落后,没有接受到系统的军事知识的培训,之前的胜利也只是因为发动了突然袭击,让日军来不及防备而已。
日军并不知道八路军在哪个地方,所以一直都是大面积的扫荡。兵力分散开来,一点点筛过去。
冈村宁次设想得很好,他认为这样的布局,就能像一张大网一样,将八路军一网打尽。
但很快,八路军用一次次的漂亮仗,打醒了冈村宁次。
虽然武器落后,而且军备物资也不足,但是他们熟悉地形,可以说神出鬼没,往往这会儿看着他们往东边跑了,下一刻却从西边打了过来。
可日本人如果开始追,要么是追丢了,要么则是被当地的群众唬得团团转——老百姓们心里清楚八路军是来解救他们的,总是积极地为八路军们打掩护。
一支支日军小队出发了,却都是垂头丧气地回来了。
冈村宁次的扫荡活动失败得彻底。
于是,冈村宁次就转变了策略,将目光转向了贫苦的百姓。
汉奸重重,杨成武临危受命
一次次扫荡失败后,冈村宁次便想到用汉奸,来追踪如有神助的八路军战士们。
而汉奸的人选,他也早有计划。
当时的中国,因为战争的影响,老百姓的日子都过得很辛苦,吃顿饱饭都是奢侈,还有人甚至因为战争,有家不能回,成了流亡的乞丐。
冈村宁次将目标锁在了这些贫苦农民身上,想要在各个村庄中都布下眼线,这样不仅能监视八路军的行踪,从其他村民的口中获取情报,更能在八路军行动之时,搅乱群众对于八路军的掩护措施。
虽然大部分贫苦农民都十分期待八路军能够获得胜利,解放自己,但却依旧有一些自私、贪婪的人,看中了日本人精良的装备,便自以为自己是“聪明人”,选择投靠日本人。
而这些人,往往在村子中也是个“浑不吝”,自私自利,做一些偷鸡摸狗的小事,本就不受人欢迎。
但这样的人,却成了日本人眼中的香饽饽,他们四处笼络这些人,用金钱和官位,为他们画大饼,让他们将自己的利益和日本人的战争胜利绑在一起,从而为日军所用。
1941年5月,日军又发起了新一轮的扫荡。
这次扫荡不仅破坏了我们根据地的建设进程,更是让我军人员伤亡惨重,逐渐丧失了对于冀中根据地的主动权。
而有了汉奸、奸细加入的日军,更是猖狂,将进攻的矛头直指我军司令部所在的阜平地区。
在日军的大肆进攻下,八路军遇到了大问题。
根据地爆发了瘟疫,感染的人超过一半,可以说每天染病的人,都比恢复健康的人多。这样的紧张局势下,对战起来十分不乐观。
而日军却通过汉奸的情报,得知了我军目前的境地,于是,冈村宁次便将此时作为攻破我军重要防线的关键时机。
于是,冈村宁次几乎集合了所有的兵力,准备将八路军一网打尽。
冈村宁次早已在八路军手上吃了一个又一个亏,他早已认清八路军并非他眼中的散兵游勇,而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军队,需要日军将其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。
1941年8月,日寇布下7万兵力,进攻阜平地区。
此时的阜平,可以说是整个华北地区的心脏,不仅有重要的党政机关,更有党校和指挥处,可以说,如果日军成功进攻了阜平,那么整个华北平原都将面临巨大的灾难。
眼看恶虎逼近,聂荣臻将扭转全局的钥匙,交给了分区的司令员——杨成武。
此时的杨成武,已经打了多次的胜仗,他常常第一个奔赴战场,聂荣臻也曾经笑着调侃杨成武是个“好战分子”。
而此时,这个不打仗就手痒痒的司令员,将要承接如此重大的使命,迎接冈村宁次的“八月大扫荡”行动。
细节见成败,一把小米抓到汉奸
杨成武早已经按捺不住想要痛击日军的心情了。
但即使如此,他依旧十分冷静,精简党政机构的工作人员,下放到其他地方。
同时,杨成武也留了一支500多个人的小队,机动灵活,既能保证指挥的指令及时下发,也能灵活投入战斗,帮助扭转战局。
杨成武便带着这支部队,在山沟沟里四处转悠,他计划吸引敌人跟在队伍后边,哪里路险走哪里,让身后的敌人叫苦连天。
可谁知,八路军要转移的消息,一经传出,就让老百姓们围了起来。
原来,百姓们知道,现在正是局势吃紧的时候,日本人杀人不眨眼,被日本人盯上了绝对没有活命的可能。
而八路军战士与他们相熟许久,他们看着八路军战士们生活简朴,对于老百姓更是关心有加,于是,在他们心中,只要能跟八路军,就一定能活命。
看着群众们求助的眼神,杨成武虽然知道,答应了老百姓的要求,对于部队的灵活性,会大打折扣,但如果搁置不管,这些手无寸铁的老百姓,如果面对日本人的炮火,必死无疑。
更重要的是,这一百多个群众,总不能一个个核对身份,检验他是否是真的老百姓,万一其中有敌人安排的特务呢?
杨成武知道这是个利弊明显的抉择,但他却坚定心神,向大家说要尊重老百姓的求生本能,群众认为跟着我们最安全,那我们就不能把他们赶走,不仅不能赶走,还要好好对待、保护他们。
这是难以想象的,在这样残酷的战争中,其中一方宁可为自己增加风险,将自己的安全置于危险之下,也要带着群众一起转移。
但随着部队一点点前进,杨成武却发现不对劲儿了。
要知道,他早已经在此处驻扎已久,对于附近的地理情况更是了如指掌,甚至哪条路上有几块大石头他也清楚。
可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,他却始终没办法迷惑身后的敌人。
按照往常,日本人早就被杨成武“绕晕”过去了,可现在,似乎日本人总是能从一个个陷阱中,找到我军的踪迹,并且迅速赶上来。
有时候,杨成武的队伍刚到目的地没几分钟,连联络总部的电台还没支起来,日本人就已经出现在了侦察兵的视线中。
日军一次次追上来,让杨成武长时间都无法和总部联系。
如果说是运气,那怎么会连追击的速度也这么快呢?
就好像,有人在指路一样。
一次,参谋周自为悄悄地询问杨成武,问杨成武有没有觉得队伍出现了异常,可能有了奸细,这才让一分区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在日军眼中。
面对周自为的疑问,杨成武并没有立即回复,而是陷入了思考。
如果怀疑有了汉奸探子,就一股脑向群众倒出来,只会引起混乱,更会伤了群众的感情,如果其中的汉奸再挑唆一下,只会让群众对于八路军更加失望。
于是,杨成武便想了一个办法,他计划找一个“口袋”地形的地方,牢牢地将所有人的位置都固定在一起,如果在所有人都无法偷偷行动的情况下,日军找不到他们,那就说明之前确实是有人通风报信了。
于是杨成武带领队伍走到了一个叫小山村的地方,村子里只有一两户人家,地形也很适合做成一个“口袋阵”。
杨成武将整个队伍都封死在这个阵型中,只准掉队落单的群众跟上来,但是不允许任何人出去。
同时,杨成武告知负责守卫的士兵,不管是谁,有怎样的苦衷和理由,都不能出去。
他要彻底找出部队屡屡暴露的原因。
如杨成武所料,封闭队伍后,日寇再也没有跟上来。很明显,封闭的营地让奸细没办法再找到日本人传递信息,告密队伍的位置了。
这样的结果让杨成武又喜又恨,喜得是找出了原因,这个队伍有救了,而恨的是,作为中国人,居然不惜出卖自己的同胞。
杨成武命令侦查员一一核查这些难民,并向自己汇报情况。
而侦查员也很快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乞丐。
他虽然穿着难民的衣服,举止言行也跟其他人没有两样,但他的口袋里却装了完全不一样的东西。
其他乞丐口袋里的东西五花八门,有小米也有黑豆玉米,还有一些看起来像坏了一样的粮食,这是因为这些吃的是他们随军走的时候,遇到哪户就讨一些,也不会立刻吃完,而是放在口袋里,饿极了才吃一点点。
这才有了新鲜程度不同,品类也不同的粮食。
可这个乞丐口袋里却只装了小米,而且看起来也非常好,不像是别人会施舍出来的东西。
看着被侦查员压送上来的汉奸,杨成武确认了对方的口供,是汉奸无疑。
他并没有多说什么,只是摆摆手,示意警卫员把这个乞丐汉奸就地正法了吧。
看着乞丐的背影,杨成武像是自我纾解一样,说了一句:“难怪日本鬼子跟得这么紧啊!”
而抓出了奸细之后,杨成武将军这才下令将电台布置好,与总部取得了联系。
在得知聂荣臻身处危险之后后,杨成武便带领队伍成功接应了聂荣臻,跳出了日本人的包围圈。
至此,日军针对于阜平的扫荡计划彻底破产。
在之后的几次战争中,杨成武将军交出了一份又一份优秀的答卷。
但不论是哪一场战争,它的胜利都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。而这些支持,正是对于革命前辈的最高赞美,不论是一碗水还是一个窝窝头,都是群众们对于共产党人的一枚枚奖章。
那个全民一心的年代永远不会过去,每个时代总有人逆向而行,也总有人举起灯火照亮前路。
参考资料:
1.被誉为“白袍小将”的杨成武上将 王晓平 11_15<期刊>·《党史博采(纪实)》,2011年.12期
2. 百团大战后的惨烈突围 冀玉泽 45_47<期刊>·《当代军事文摘》,2005年.12期
3. 从“白袍小将”到三星上将——记杨成武将军 廖毅文 38_42+121<期刊>·《领导文萃》,1996年.02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