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惊现春秋大墓,棺中尸骨不翼而飞,墓主竟是越王勾践的父亲
1973年,在浙江绍兴的印山上,意外发现了一座越国古墓,出于保护目的,当时并未进行发掘。直到1996年,古墓周边惊现三个盗洞,为了避免古墓被破坏,考古专家立即展开了抢救性发掘,这座号称“江南第一大墓”的越国王陵终得以于重见天日。
那么。这座古墓究竟是如何被发现的?墓主究竟是谁?里面又出土了哪些珍贵文物?感兴趣的朋友记得长按点赞加关注,了解更多精彩内容!
1973年秋,浙江绍兴城南的印山上,林场工人们正在平整山地,植树造林。中午时分,印山上已经被挖出了密密麻麻的种树坑,当时半山腰有一个大土包,工人们为了省力,便开始挖土包上的泥土去填坑。当整个土包被挖掉三分之一时,开始越挖越费劲,工人们十分好奇,走近一看,居然在挖出的断面上发现了夯土层。
要知道,印上只不过是一座人迹罕至的荒山,怎么会出现专门用来防护古墓的夯土层呢?看来下面一定有东西。只不过,当时工人们对这些并不了解,完全没有多想,而是继续地挖土种树。
直到1980年初,当地文管专家张某在下乡时,意外发现村中孩童们正拿着一个青铜器玩耍。出于职业敏感,张某仔细查看了这个青铜器,没想到这居然是个年代久远的古董。张某当即好奇地问道:“这些东西你们是从哪得来的?”
从孩童们的回答中,张某得知,这些孩子是一群放牛娃,一天上山放牛时,他们拿着镰刀挖土玩,却不小心碰到了一个坚硬的东西。好奇心驱使下,他们将这个硬物挖了出来,这才发现是个青铜器,孩子们觉得造型不错,便拿来当玩具了。
张某相当惊讶,因为这个青铜器看起来,至少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东西,这不禁让他好奇,难道印山下面全是宝贝?在孩子们的带领下,张某来到了印山上,并很快找到了挖出青铜器的地方。原来,这个地方正是当年工人们挖到夯土层的地方,张某意识到下面一定是一座大墓,便赶紧上报给了当地文物部门。
很快,一支考古队来到了现场,经过实地勘探后,他们确信下面埋藏着一座规模不小的古墓,结合之前发现的青铜器来看,年代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。在进一步勘测中,专家们又发现印山周围有四个布局十分规整的“L”形壕沟。回想到1976年发现的陕西秦公大墓,周围也有类似的“隍壕”,且二者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,这意味着印山大墓,极有可能是也是一座王陵。
不过由于当年定陵发掘的惨痛教训,国家规定不允许发掘帝王陵,因此这座古墓当时并未发掘,而是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,等待日后技术成熟后再进行发掘。殊不知,这个决定反而便宜了盗墓贼。
1996年,工作人员在对印山古墓例行巡查时,意外地发现了三个新挖的盗洞。考古专家接到消息后,便立即赶往现场,眼前的景象让他们痛心疾首。只见这三个盗洞互相间隔10米,顺着封土一字排开,想必这是盗墓贼在找寻合适位置。其中最大的一个盗洞直径达到了8米,深不见底,洞口周围还有大量的青膏泥和木炭痕迹,这意味着盗墓贼很有可能已经进入了墓室。
此时专家们也不确定古墓里是否已经遭到破坏,里面的文物是否已经被洗劫一空,但可以肯定的是,如果再不发掘,损失将会更大。1996年8月,在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后,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,立刻对印山古墓展开了抢救性发掘。
随后,数十名考古专家携带专业设备进入印山,在发掘过程中,他们发现,这座古墓是一座呈东西向的竖穴岩坑墓,规模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大。整座大墓建在印山之颠,仅封土墩就长 72 米、宽36米、高10米,所用土方两万方。在《周礼》中记载:“以爵等为丘封之度,与其数数。”意思就是在春秋时期,按照周礼,墓主人生前地位越高,封土越大。照印山大墓的封土规模来看,里面葬着的只能是一位“王”了!由于印山在春秋时期是越国的地盘,因此里面很有可能是一位越王。
接下来就是对封土的清理工作,专家们发现这座大墓的夯土并非简单堆砌,而是封土分为内外两层。封土之下是一座长46米,宽14米,深12.4米的“甲”字形墓坑,在古代只有地位极高之人才能使用这种形制。此外,墓坑中填满了青膏泥,青膏泥下面是厚厚的木炭,而在木炭下方还足足铺设了140多层树皮。
这是因为江南地区,气候湿润,雨水较多,青膏泥和树皮可以有效地隔绝外界空气,而木炭则是用来除去水气,使墓室内保持干爽。三种材料再加上外面的两层夯土,形成了严密的防水层,使得里面的东西不至于被腐蚀,而专家们在发掘过程中,也确实没有发现积水的现象。光从这么豪华的防护措施来看,墓主的身份必定尊贵异常。
在清理的过程中,专家们发现,墓室形成了一个中间隆起,两面斜坡的屋脊状,最开始的时候,还以为是墓室坍塌引起的,直到将表面清理干净后,专家们才发现这是一个横截面呈等腰三角形的墓室。这种形状的墓室之前还从未见到过,据专家们推测之所以建成这种形状,目的应该还是为了防水,其原理就和古代的屋脊一样,而这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三角形墓室。
整个墓室分为前、中、后三室,全部是由长6.7米,直径60到80厘米的枋木构建而成,木材用量将近500立方米。这些枋木每根重量都达到了2吨,且加工得极其规整平直,它们被染成黑色,柱头相撑,构成了墓室的屋脊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清理的过程中,考古队员又接连发现多个盗洞,甚至还发现了盗墓贼留下的尿素袋和白色手套,这不禁让人好奇,里面会不会已经空了?带着疑问,考古队员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。
1998年初,经过为期一年多的发掘后,墓室屋脊的枋木已经全部被清理了出来,接下来,便是最激动人心的墓室清理工作。
由于在两千多年中,这座墓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盗掘,专家们只清理出了各种玉器、青铜器、漆木器等41件。其中在墓室的北侧,出土了两件龙首状的玉钩,专家们推测,这些玉钩应该是用来挂青铜乐器的,可在墓室中并没有发现什么青铜乐器,想必已经石碑盗墓贼搬走了。此外,在墓中最令人震惊的发现是一把玉剑,据记载,古代铸剑大师欧冶子,就是越国人,他曾给越王勾践铸了五柄宝剑:湛卢、巨阙、胜邪、鱼肠、纯钧,这会不会就是就是其中一把呢?可遗憾的是,玉剑被发现时已经断裂成了五节。
在清理出的文物中,专家们始终没有发现墓志铭,以及与墓主身份有关的器物,看来只有从棺中寻找答案了。墓主的棺木是用一根树龄超过两百年的木头掏空而成,外面雕刻十分精美,这种独木棺是古越国文化中的墓葬特点。可惜棺中空空如也,就连墓主人的遗骨都不翼而飞,所有人不禁让人痛骂起了可恨的盗墓贼!
为了解开墓主身份之谜,专家们又翻阅了大量的史料。前面说过,这是一座春秋时期越国王陵墓,而越国共有14位国君,为此专家们进行了一一排除。从古籍《越绝书》中得知,历史上葬在绍兴的越国君主共有两位,分别是,越王夫镡和越王允常。其中夫镡葬在绍兴城外二十五里处的若耶溪边,也就是今天绍兴城的东南方向。这么看来,位于绍兴西南方向的印山大墓,显然不是夫镡墓,那么它的主人只有可能是越王允常。
此外,在《越绝书》中还记载越王允常的墓被称为“木客大冢”,而印山在古地图上被称为“木客大山”,再结合印山大墓中采用的枋木结构,以及墓主的独木棺。专家由此认定,印山大墓就是越王勾践的父亲允常之墓。
越王允常墓是我国第一座被确认的越国王陵,对我国研究古越国文化以及丧葬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,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里程碑式发现!
值得一提的是,关于允常的尸身下落在野史中记载,据说当年秦国击败越国,并俘获了越王。由于始皇帝怀疑南方有“龙气”,便命令王翦对印山王陵进行了破坏,以达到“绝王气断地脉”的目的。不过这终归是野史,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随着考古的深入,一切都会真相大白。